环球时报:公务员超国民待遇说挺有煽动性

2014年01月24日07:24  环球时报
有做公务员同学的想想,这些在政府就职的同学是“混得最好的”吗? 有做公务员同学的想想,这些在政府就职的同学是“混得最好的”吗?

  近来互联网上流行一个新概念:中国的公务员们享受了“超国民待遇”。这一说法很能刺激联想,抓眼球,虽似是而非,但却非常利于表达情绪。这个概念一旦被广泛使用,无疑将制造更多对立。

  八项规定清扫了官员的灰色收入,反腐败遏制了贪官,普通公务员的法定收入和待遇逐渐浮出水面。一些互联网舆论强调,即使这样,某些福利、如廉价购房等也应算公务员的“集体腐败”,他们找到的最新表述就是“超国民待遇”。

  我们认为这样描述大多数公务员的实际待遇,既过于简单,也缺少理性,在社会上扩散这一说法十分有害。除了少数贪官,我们对普通公务员的福利水平应有实事求是的评估。

  各地公务员的情况差别很大,但他们基本都是大学毕业以上学历。有做公务员同学的大学毕业生们都想一想,你们这些在政府就职的同学是宿舍和班级中“混得最好的”吗?他们是最有钱的吗?他们是不是有些人收入挺低的,像网上的“屌丝”一样牢骚满腹?

  公务员的福利体系是有些特殊的地方,确保了这一职业的稳定感,从而垫高了它的吸引力。在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各种差距几乎比比皆是,比如城乡收入差距,一线大城市同中小城市的收入差距,实体企业同金融企业的收入差距等等。我们可以探讨如何逐步缩小这些差距,但我们能粗暴地给城里人尤其是大城市人、以及金融企业员工扣“超国民待遇”的帽子吗?

  普通公务员群体同社会其他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差距,不是中国社会最突出的。它之所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凸显,主要是少数贪官、恶官拖累了广大公务员的形象。官方的责任当然是第一位的,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

  公务员“超国民待遇”一说散发出强烈的民粹情绪,而民粹主义对当今中国舆论场的影响,在全世界都很罕见。民粹思潮很少有单独崛起的情况,它总是有一条长长的“政治尾巴”,一些精英力量不断为它添加酵母。

  做公务员一定应是中国“普通职业里的好工作”,这是我们这个超大复杂社会重新整理不同群体利益关系时的必备理性。高薪养廉在中国不现实,但“低薪促忠”的想法万万要不得。那将是我们对社会运转效率和国家竞争力的慢性摧毁,是对我们自己长远利益的不负责任。

  公务员的薪酬待遇需要逐渐走向彻底公开,政府的日常运行今后能公开的都应公开,这是减少民众对公务员误解的最有效手段。在八项规定落到实处之后,这样的公开有了更坚实的条件,公务员职业只有先得到“普通化”的确认,舆论才会有为使之成为“好工作”造势的积极性。

  广大公务员们应当对目前的舆论逆境持谦虚、豁达的心态,相信改变舆论生态的主动权,最终要由公务员队伍自己的表现促成。此外互联网舆论场只是中国舆论的界面之一,如何改革中国全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实际话语权不可能仅由互联网世界主导。公务员不该得的一定会被剥夺,该给予的,社会最终将以更透明和法制化的方式给予他们。

  围绕公务员收入的争论越来越多,显示社会对分配已有财富的注意力不断强化。这是改革的必然过程,我们绕不过。但一定要注意,别让这场争论搅散了人心,使社会失去创造财富增量的兴趣和动力。那样的话,我们将越分配越难。公平正义只能在理性的建构中实现,而决不存在于寻找“替罪羊”式的道德判断中。▲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官员闹绯闻,中法态度天壤之别
  • 广州日报:“人减半不影响运转”当有制度性反思
  • 环球时报:私营香港《明报》换总编,怎能怨中央
  • 现代快报:“2万亿误差比重不高”,这是什么话?
  • 熊丙奇:南科大路在何方?